NEWS
NEWS
19 2019.11

合肥現“譽霸”養老院

  • 發布者: 人民網安徽
  • 瀏覽次數: 228543

76年黨齡的老黨員、共同獲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的情深伉儷、承擔大國重器制造的國家工業先驅者、致力于醫學事業發展的解剖學專家……

在合肥四里河路萬科森林公園小區的萬頤廬園長者照料中心,平均年齡85歲的老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最近,一則消息在老人間不脛而走——100人不到的養老院,有15位獲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許多老人默默珍藏,不與外人訴說。也是子女們探望時偶然提起,我們才知道。”該養老院負責人程廣麗說,9月初,看到88歲申桂芝奶奶家人為此發朋友圈,當時還不清楚這枚紀念章的分量,后來,更多親友同事帶著紀念章接踵而至養老院,她上網一查,了解到這是不得了的榮譽。

“我朋友在一家2萬多人的國企上班,加上離退休干部,只有2人獲得這項榮譽。沒想到身邊平易近人、樸實無華的爺爺奶奶們,有這么多深藏功與名。”國慶前夕,程廣麗和養老院的小伙伴請來知名攝影公司,免費為老人們拍攝紀念照,意在用他們的故事,影響更多身邊的人。

 

近日,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走進廬園養老院,傾聽部分老人們獲得紀念章背后的故事,感受大國崛起的崢嶸歲月。因部分老人年事已高,我們選擇采訪了6位較有代表性的老人。

駱野風 從孤兒到戰斗英雄

92歲的駱野風耳朵已經聽得不太清楚,需要湊近大聲說話才能聽清,駱老的生世猶如他的名字一樣,隨風飄搖。1928年,駱野風出生便失去父母,養父在一間水車棚里發現了他。駱野風所在的小學成立了兒童團,表現突出的他被推薦為兒童團團長。3年后,他放棄了學業主動要求參加革命,1944年,成為一個“兵”,在如東縣李堡區游擊隊任文化教員。后任職新四軍一師三旅,參加過包括渡江戰役在內的大大小小共35次戰斗。在渡江戰役中,他參加過3次戰斗,和戰友們共殲滅了7000多敵人。

“1943年6月18日我成為預備黨員,這個日期,我記得特別清楚,現在我已經是76年黨齡的老黨員了,從一個孤兒到如今幸福的晚年生活,我內心十分感恩,感謝中國共產黨的培養啊。”駱野風激動地說道,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他坐在養老院里從頭看到結束,他非常驕傲,“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武器越來越先進,很多都是我們曾經做夢都想不到的武器,只有國家強大,人民才能幸福,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太幸福了。”

王東顯 甘做小小“螺絲釘”

“新中國成立60年的時候,我和同事在北京現場感受到氣勢磅礴的陣勢,70年閱兵式,我在電視機前熱淚盈眶,我們的國家一年比一年好,這么多大國重器集中展示,作為中國人,我們非常自豪。”89歲的王東顯老人笑稱自己是一顆“螺絲釘”,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17歲參加工作至今,王東顯工作過很多地方。

從鄉鎮到醫院到物資供應部門再到建材公司等,王東顯一直兢兢業業,服務國家經濟發展需要,“我們就是螺絲釘,只要國家有需要,我就去服務。”

“小時候家里特別窮,如今真是過上了做夢都想不到的生活,養老院應有盡有,真是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對于晚年生活,王東顯非常感恩,他默默收起自己的獎章,“這是國家對我們的認可,我視若珍寶。”

王之馨 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工業助力

從焦裕祿的故鄉走出來,94歲的王之馨老人身上洋溢著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品性,王之馨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傳統知識分子,1952年,她從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畢業,就任于上海華東工業部,1953年加入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一設計院,組織支持國家168項援助設計。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工業一片空白,百廢待興,迫切需要建立新中國的工業體系。王之馨和同事在一起承擔了國家第一批工廠設計。

“那時候我們國家的工業設計需要蘇聯專家的幫助,許多原始的資料,圖紙,書籍都是俄文,我作為總工程師助理,從語言開始學起,每天晚上挑燈夜戰,學習俄語,組織翻譯,口譯,幫助施工。”王之馨介紹,國家第一批拖拉機廠(洛陽)、第一汽車制造廠(長春)、洛陽礦山基業場、第一批軸承廠等第一批重點工業設計都是出自她們之手。

從赤膊上陣奠定國家工業基礎,到來到安徽,培訓專業人才,直到1986年退休至今,王之馨一直沒有放棄學習,如今在養老院里,微信聊天、淘寶購物,她都玩得游刃有余。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非常幸運的,偉大的國家給了我們很多機會,能參與到祖國的建設發展,我非常榮幸。”捧著紀念章,王之馨非常激動,“我的孩子我的孫子都參與到國家建設當中,我們在自己的小家將這種精神傳承,為祖國奉獻力量。”

吳佩瑯 欣喜看到女性越來越重要

“真是沒想到,我們退休多年,國家還能想到我們,新時代的女性是多么幸福,有養老院住,有退休金拿,還有國家榮譽獎章,這在舊時代是想都不敢想的。”90歲的吳佩瑯一輩子和算盤打交道,1949年,19歲的她在桐城縣初中尚未畢業,正值中國共產黨南下經過家門口,即參軍。在部隊里,聰明伶俐的吳佩瑯經過部隊領導的培訓,逐漸擔任其會計的工作。

“那時候三反五反運動,接收資本家的財產,我就是靠著一把算盤,一個人當兩個人用,和同事們一起完成。”吳佩瑯回憶道,如今時代進步了,會計工作早已不是一把算盤走天下,而是通過高科技電腦來完成。

“舊時代女性是沒有地位的,那時候我能在部隊里學習財務知識,全靠中國共產黨,我很珍惜這個機會。”吳佩瑯介紹,新中國成立后,她一直在合肥工作,擔任新華書店會計,參與合肥公私合營改制,后轉入合肥百大集團擔任會計,一直到1985年退休。

“70年閱兵式上,我看到女兵英姿颯爽,看到女排運動員精神抖擻,看到開火車、開飛機等許多重要的崗位都有女性的身影,真是非常感動,只有在新中國,我們才能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啊。”吳佩瑯說道。

申桂芝 國家強大老百姓才有尊嚴

“這枚紀念章對我來說,真是沉甸甸的。”88歲的申桂芝是河北石家莊人,17歲便參加革命,1957年,支援偏遠落后農村建設,來到安徽壽縣,從此和安徽結下不解情緣。

“國家強大,我們人民才能有尊嚴的活著,才能享受幸福的生活。”申桂芝對這句話非常感慨,她上小學的時候,正是日本人奴化中國人的時候,她所在的學校,要每天學習日語,每天在學校升日本國旗,“日本人用各種方式奴役中國人,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深深知道,國家不強大,就會受人宰割,有國才有家,沒有祖國的強大,個人沒有尊嚴。”

“正是這樣的情結,這塊紀念獎章才顯得如此有分量,現在我們吃的穿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手里用的,每一樣都領先,我的內心非常驕傲。”如今,申桂芝安心的生活在廬園養老院,每頓飯兩葷兩菜還有湯,每逢周末過節,孩子們都回來看望她,她在養老院寫字畫畫唱歌,生活非常舒心。

姚家慶 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

92歲的姚家慶老人是江蘇南通人,他是蚌埠醫學院人體解剖學離休教授。在廬園養老院,姚老和老伴一起入住,彼此照應,生活和美。1946年姚家慶老人成為同濟大學醫學院第一批學生,  1948年11月參加革命,加入中共外圍組織,1952年大學畢業,后在上海第一醫學院人體解剖學高級師資進修班培訓一年,1953年任教于安徽醫科大學,1970年調入蚌埠醫學院, 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作為醫學專家,姚家慶一直關注中國醫學發展。“這些年國家對于衛生事業發展投入非常大,我們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是新中國一代代人奮斗取得的成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姚家慶感慨萬千,他的思緒回到了新中國成立那一年。1949年,同濟學生和百萬市民一起參加大游行,姚家慶就站在隊伍的最前面,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姚家慶感慨道,“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游行的時候用自行車當架子,但是大家都非常激動,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成就。”

如今,已經退休多年的姚家慶依然保持讀書看報的好習慣,對于中國醫學發展的每一項進步,他都鼓與呼。“我和老伴相依相守,我們希望還能看到80年閱兵式。”

……

背景: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健在的老戰士老同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獲得國家級表彰獎勵及以上榮譽并健在的人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參戰榮立一等功以上獎勵并健在的軍隊人員(含退役軍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作出杰出貢獻的國際友人頒發“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新聞檢索

search

社交媒體

FOLLOW VANKE

可持續發展報告

sustainability
report